对农村初中贫困生资助现状的分析与思考
段小波
从2005年开始,从事贫困寄宿生资助工作已12个年头。工作中,既感受到了受益学生和家长从中得到的实惠和感动,也体味到了一些困惑和无奈。
一、资助现状分析
1、贫困标准的难以界定
贫困,是一个相对慨念,难以有一个量化的标准。对于绝对贫困的家庭,根据其吃喝、用品、服饰、房屋等显性表现,认定还是较为准确的,但相对贫困家庭的界定就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。现在的农村家庭,大多数已建了二层以上的楼房,不少家庭还拥有了小车、电脑,但由于个人观念、价值标准、受教育程度不同,有的家庭有钱不“外显”,有的借债、欠债也要“装面子”、“显阔气”。把资助标准的“十条” “扣死”了,一是资助指标落实不下去,二是容易造成“偏差”。例如资助条件第3条规定“父母离异或一方已故”可以认定为贫困生,而实际情况是随着在外机会的增多,有些农民家长在外也成了“包头”、“老板”“经理”,婚姻关系根据个人实际和时代变化,出现了不少离异现象,而他们反映出来的恰恰不是因贫困而离异,认定其贫困则有失偏颇了。
2、操作的随意性。
①、根据上级文件和实际情况,学校基本上是将指标分配到各个班级,由班主任具体落实。各班级的学生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,一种确实家里困难,但个别学生有自卑心理,害怕同学嘲笑,不敢说自己家里困难,不提出申请资助。一种自家并不困难,但爱攀比爱虚荣,爱“占便宜”,“拼死拼活”要资助。而班主任在认定本班贫困寄宿生时,一般也是凭接触的直接印象,很少进行实际调查与家访估量,存在可能的主观性和片面性。班主任一般优先照顾特殊家庭和学生自己报上来的,正好符合名额就不再追问是否困难。有可能导致该资助的没资助,不该资助的资助了。
②、因资助金额有限,有的班主任就觉得给谁都一样,关系不大,解决不了大问题,凭自我感觉,“个人说了算”,甚至还存在走后门,凭关系“徇私舞弊”的现象。有的学生家长地位高有势力,有的班主任为了人情,难免出现顺水推舟、“滥用职权”现象。
③、为了避免麻烦,平衡关系,体现所谓的“公平”,有的班主任就在具体
操作上“弄弄手脚”,将资助金额平均分配到班级每一个学生;或者第一学期一批学生,第二学期换另一批学生。这样“人人有份”,似乎就“公正公平”了。
3、资助金不还给教育。
资助育人如果不能够改变学生本身,不产生附加的育人价值,那么这样的资助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。
部分学生在助学资金拿到手后,有的大肆购买零食,有的坐车去城里吃喝一顿,甚至偷偷去黑网吧的也大有人在。作为未成年的学生来说,从贫困到“暴富”,手里一下子多了许多钱,如何将资助金保管好,如何将资助金合理的利用,他们还未做好准备,也不具备合理用钱的能力。
还有部分学生将资助金交给了家长。而家长考虑的不是如何改善孩子生活,如何将钱投入教育,更多的是用于自己的生计。有的家长拿着资助金去买化肥农药了,甚至有的家长不务正业,拿着赌博去了。造成资助金该享有人的权利被剥夺,家长成为资助金的正真使用消费者,失去资助是为了教育的本质目的。
实际上,资助金是可以还给教育的,例如为孩子添置衣物,购买学习用品,选择教辅资料、课外读物等。资助返还给教育,更多的应该体现在学生能拥有更好的学习条件,学习表现更加优秀。
国家资助政策的目的,是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,让更多的人有同等机会接受同等教育,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。通过资助,让学会学会感恩,学会长大后报答社会,帮助他人,是国家资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。
然而,现实总是没有愿望那般美好。首先,有了资助政策后,个别学生及其家长觉得困难好,反正有资助,消极被动,没钱上学,就坐等国家,依靠政府,恳求学校,缺少奋斗的动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。为了得到资助,学会了弄虚作假,学会了“找关系”,没得到,抱怨这个,责怪那个,甚至怨恨社会。其次,对于绝对贫困的家庭来说,学校一年资助的625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,他们需要的是“精准扶贫”,需要的是“雪中送炭”,而不是“漫天撒网”、“锦上添花”;再次,对于经济困难学生,我们现在更侧重的是物质资助,而精神“扶贫”,我们似乎还未做得更细更好。那些被资助的农村初中学生,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,心智并不成熟,家庭经济的困难,让他与别的同学相比,会产生自卑、胆怯、逃避现实、与周围人疏远隔绝等心理,接受资助之后感恩意识不强。如何正确面对家庭的困难,父母的辛苦,正视生活贫困的现实,不为了“面子”活着,更需要我们从心理上去关注。
二、对下一步工作的几点思考
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,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,又有主观的人为因素,如何完善资助育人工作,我有以下几点思考:
1、拓宽了解学生家庭实际情况的渠道。以我校为例,学生800多人,来自6个以上的乡镇,而教师则来自全国各地,有的教师对周边还很不熟悉。因此,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就显得十分必要,各班级都应建立家校QQ群、微信群等,不仅交流学生的成绩,更多交流生活、思想;同时,我校拟成立家长委员会,在各行政村,甚至在一些较大的自然村,聘请了一些常年在家,为人正直,敢讲真话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,通过他们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,这就为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。
2、建立资金使用及反馈机制。资金发放到学生手里后,资助金“用得怎么样”﹝评估﹞,学校应尽到责任,加强教育宣传,做到“钱尽其用”。学校可定期召开资助家庭家长会,或者单独为资助家长建立QQ群、微信群,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资助资金用途,教育家长要将资金用在学生的生活与教育上,针对各个家庭特点做好家教指南。对于不管不问、不负责任,不务正业,赌博吸毒等家长,取消家长资助金监护资格,班主任及学校有权暂时替学生保管资助金,按时发放给学生。还原教育是资助金的起点,也是终点的目的。
3、注重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。据了解,在农村初中,贫困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大大高于其它学生,达到了20%以上。农村学生痛恨家庭困难,羡慕嫉妒别人的大有人在,如果不能及时的加以心理疏导,他们还会养成轻微的欺骗、偷盗、欺诈、勒索等恶习,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。农村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,由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任职,或者以班会课为阵地,以困难学生为重点心理疏导对象,让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,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积极向上的力量,从而感受党和国家以及学校对贫困生的支持与关爱。
4、多途径寻求社会资源进入资助领域。对于绝对贫困家庭,学校资助的额度毕竟还是有限的,所以,农村初中还要寻找本土资源,扩大财源,多方面筹集资助资金。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立贫困奖学金的方式激励贫困生,这样既可以激励贫困生奋发向上,刻苦钻研,为国家、为社会多出人才,出好人才,又有利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费用问题,顺利完成学业。
总之,农村初中应建立一个全社会资助困难学生的助学机制,发挥各方面
的积极作用,营造一个有利于最大限度体现教育公平的社会环境。在实行学生资助的过程中,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,并且还会产生新的问题,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的加以研究和及时的解决,只要我们坚持“爱心育人”的理念,完善各项措施,贫困生资助的积极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,必将把党和国家的温暖真正送到每一个急需资助的学生心中。